远离心脏性猝死(SCD),专家说可以采用一、二级预防
近一个月来,发生了几起令人感到遗憾的猝死事件:
11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医师江金健被发现心脏骤停,不幸离世,终年30岁。
11月20日,曾经的新华社驻外记者,现新华社国际部专稿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徐勇在位于北京的办公室中因突发大面积心梗去世,享年56岁。
11月26日,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陈义平同志电梯中晕倒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11月27日,艺人高以翔在节目录制现场晕倒,紧急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5岁,死因公布为心源性猝死。
这类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唏嘘的同时反问为什么会发生心源性猝死?
要解答为什么会发生心源性猝死需要了解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对于心源性猝死,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赵明中介绍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一个多病因、多危险因素疾病,是一种突发性的非预料死亡,表现为症状出现短期内发生的突发意识丧失及循环、呼吸骤停。死因多为心律失常,包括由心肌梗死造成的猝死,但不含如卒中、肺栓塞、大动脉破裂和药物或酒精中毒等原因导致的猝死。
赵明中:“简单点说,猝死的原因是心跳骤停,心跳骤停的重要元凶是致死性心律失常,而冠心病是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基础病。猝死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心脏性猝死SCD是由心脏因素引发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可以说是常年累月蓄积的‘猝死能量’突然释放而导致猝死、丧失生命,病程极短,多在发病后1小时内出现死亡事件。”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1.常见原因:
冠心病,至少占SCD发病一半以上,老年群体占比更高。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EF)值低于40%,心脏增大及有室速发作病史均易诱发猝死;
2.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等,容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发生。
3.遗传性心律失常:包括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部分早复极综合征,往往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 但基因缺陷,引起心电活动紊乱,猝死高发,在年轻人中常见。
心源性猝死的三大特质:
研究发现发生SCD患者有三大特质,一是有心脏疾病,这是基础;二是存在心电活动异常;三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交感活性增强或迷走活性降低)。
要重视高危人群识别:临床中发现有心脏病或心律失常者发生SCD占30%,另30%可能是存在感染,贫血等因素,剩下30%可能从未有就医记录,首发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治疗:
发生SCD后关键的救命就是科学的心肺复苏,早期实施生命支持。抢救延迟1分钟,救治成功率下降10%。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对没有发生过心脏骤停人群予以预防,避免发生猝死。首先是器质性心脏病的规范治疗,心脏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心理平衡)、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治疗;进行药物治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等。
二级预防是指有心脏骤停发作经抢救成活的患者需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避免再次心脏骤停的发生。主要治疗原发心脏病,尤其是ICD的合理应用对应对再次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降低猝死有重要意义。(图来源于网络)
赵明中: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心血管博士后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介入中心主任,大内科及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1)老年、复杂、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与优化药物治疗;
(2)老年、复杂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与临床研究:复杂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先心病介入治疗、房颤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等;
(3)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治疗;
(4)心血管慢性病共病的防治与研究。
学习经历:1980-1985年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1990年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4-1997年重庆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博士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博士后工作站学习工作;1999-200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博士后工作站学习工作;2016年河南省卫计委选派前往德国鲁尔大学BergmannsheilHospital医院访问学者,学习心血管病“非冠脉介入”新技术(LAAC,TAVI,MitraClip,CRT-D等);2018年作为河南省外专局高层次人才国际培养计划资助对象前往德国Lichtenfels Helmut-G.-Walther医疗中心访问学者,进行心血管前沿介入技术学习交流。
社会任职:
2015年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2015年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6年任河南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9年任河南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6年任国家卫计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河南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河南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任《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编委。
学术成就: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6部;
2018年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
2018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
咨询电话:
心脏中心一病区:0371—58678801
心脏中心二病区:0371—58678800
心脏中心CCU病区:0371—58678935
心血管介入中心:0371—5867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