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精神卫生日系列科普之四:让健康拥有快乐的翅膀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协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碰到的情绪问题;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共同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号召,每年都会安排院中院郑州市心理医院积极完成这项工作。心理医院每年也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多种宣教方式,做好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
今年,心理医院组织的第一项活动:心理健康知识演讲比赛。心理医院通过各科室推荐,选出6名选手通过演讲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今天推出第四期,同大家一起学习!
2021世界精神卫生日系列科普演讲之四——让健康拥有快乐的翅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情绪的体验越来越丰富,其中儿童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儿童少年的心理发展经历主要有五个时期,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青春期(12~19岁)出现情绪障碍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显示,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是致病和致残的住院原因。
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了解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心理特点,我们曾多次与社区心理康复中心联系,希望做更多的努力让这些年轻的生命拥有快乐的翅膀。
17岁的萌萌(化名)安静地坐在诊室,当医师问及萌萌来医院的目的时,萌萌面无表情的回答道“我觉得我挺好的,父母说要来看医生,所以我来了,我觉得我自己没啥,可能就是睡眠有点不太好”。
医生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对萌萌的询问,反而一步步更深层次的问及萌萌的情绪状态、兴趣活动、课堂上的注意力、与同学的关系等等。萌萌渐渐地放下一些防备,情绪似乎像开了闸的洪水,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在医生给予萌萌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下,萌萌讲述了更多关于自己1年前升学后出现的心理状态,越来越觉得自己活着不快乐,不愿意讲话,心烦,容易发脾气,经常哭泣,也常常抱怨没人喜欢自己,脑子反应慢、记忆力下降,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平常喜欢的活动也不感兴趣,有时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想死,晚上睡眠不好,入睡很困难,与同学关系不是很亲密,总觉得自己像带着面具生活……
我们对这样长时间不舒服的萌萌做出了抑郁症的诊断,并建议住院,并对萌萌的父母做了很多关于该病的解释、诊断依据以及住院后给予的治疗方案。萌萌的父母最终同意了我们的建议。
目前青少年抑郁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一线选择,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青少年抑郁症容易复发,一般在急性期药物治疗缓解后仍需要坚持至少6个月的巩固治疗,当病情稳定后进入维持期治疗。
就这样,在医生护士的一天天耐心地照顾下,在妈妈的陪护下,萌萌的脸上渐渐地有了更多更丰富的情感表达,也更加灵活、更加自然,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有了更多认识,和妈妈也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慢慢的,萌萌走出了这段阴霾。
其实,随着在社区工作的深入,我们了解到院外还有更多像萌萌这样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伤心难过、他们的兴趣下降、他们的乱发脾气等等,或许被家长发现或许不被发现,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群体了解、关注该疾病。
我们仍旧在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希望对这些仍在人生路上的奔跑的孩子们有更多更好的帮助,也希望他们的未来更美好。
(心理医院党支部:郑州市心理医院 演讲者/王雅静 供稿/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