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九院AHA美国心脏协会开春第一期急救培训班成功举办
经历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愈发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如何抢救即将逝去的生命?如何提高急救技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AHA-ECC)在2021年3月19日举办了开春第一期“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AHA-BLS)”培训。此次培训由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办,心脏中心张玉芝主任主持培训会,郑州市九院AHA-ECC 中唯一具有“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技能培训中心”导师资格的4名专家(包括心脏中心赵明中主任、张玉芝主任、袁清茹主任及路胜昔主任)承担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培训重任。院外其他机构,及九院临床科室共8名人员参加此次培训。
培训开始前,张玉芝主任对大家积极参与这次学习培训的热情表示了肯定,热烈欢迎大家来到郑州市九院参加培训。张主任介绍我国在急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心脏猝死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形势依然严峻,学习急救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刻不容缓的。AHA下属的机构是目前而言对心肺复苏培训权威的机构,多年来,AHA开发和提供了许多高质量、高效率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培训课程,为社会各界提供专业的培训计划,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培训现场,袁清茹主任详细讲解了2020年 AHA-BLS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并通过视频为大家详细讲解最前沿、高质量的成人BLS;婴儿和儿童BLS;成人和8岁儿童自动体外除颤;解除成人、儿童和婴儿气道梗阻等;因为AHA-BLS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其他导师结合各种案例和数据为大家强调CPR的重要性。
几位导师指导学员视频同步练习、模拟实际场景练习等形式,并通过一系列模拟心脏和呼吸急症的病例,提高了大家在处理心脏停搏和实施心肺复苏等方面的技能,强调了加强实施复苏过程中高效的团队沟通和配合能力,有效地将基础生命支持运用到了实处的重要性。
经过一天高强度的培训,此次培训班8 名学员顺利通过考核并获得由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具有国际认证“基础生命支持”急救证书,该证书国际通用。
推广普及全球化标准心肺复苏技能,让生命不再脆弱!希望学员改善和规范医疗卫生人员医疗急救水平,做到急救培训的均质化统一化标准化,能够熟练正确的掌握急救知识,为提升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作出贡献。此次学习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
“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AHA-BLS)”知识普及: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为意外而死亡的人数有100多万人,其中70万的患者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在医院外。当一个人心脏骤停时,在4分钟内进行急救是“黄金急救时间”,如果超过10分钟后才进行急救则生存机会相对渺茫。如果我们都学会急救技能,相当于每小时我们能挽回70多人的生命。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训占总人口的比率方面,美国为1/4,新加坡为1/5,而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施救时只能靠经验,错误的经验有时不但不能救人,还有可能延误治疗!
美国心脏协会创建于1924年,为美国全国性非政府卫生机构,是历史悠久、国际学术影响最大、最权威的心血管学术团体,长期致力于全球范围内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CLS)培训,旨在推广心肺复苏(CPR)技术在专业医疗救护人员与公众的普及。全球大约有80%以上的国家均使用其制定的急救指南和培训课程。作为世界唯一一家向全球八十多个国家提供急救、心肺复苏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的机构,AHA拥有标准化培训模式及国际推广经验,一直致力于通过国际间紧密合作,对抗心脏病和中风,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愿景。
202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救命的新法则:
2020年指南对有关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建议予以合并,变化主要包括:
一、强化流程图和视觉辅助工具,为BLS和ACLS复苏场景提供易于记忆的指导。
解读:从多年来心肺复苏执行的情况来看,即使是接受过培训的医务工作者,对于流程的掌握依然欠佳,更何况是对于普通大众,故而,最新的指南精神也强化了这一点,以便于强化大家操作的规范和印象。
二、再次强调非专业施救者今早启动CPR的重要性。
解读:笔者从事急诊工作多年,深知非专业人士对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重要性,黄金四分钟就是需要目击者第一个冲上去给予最有效的胸外按压和紧急的电除颤,这也是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三、再次强调确认前,有关肾上腺素的给药建议,重点突出早期肾上腺素的给药。
解读:肾上腺素的使用在2019年的指南更新中也未能阐明使用的合理性,目前仍存在疑问,肾上腺素不能改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生存及预后。但最新的指南还是建议早期给药。
四、建议利用事实视听反馈,作为保持CPR质量的方法。
解读:事实视听目前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肯定是做不到的,目击者能上前按压已经很不错了。不过这是发现的趋势,也是有条件的城市引领的开始。
五、在ACLS复苏期间持续检测动脉血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的做法可能有利于提高CPR质量。
解读:在2019年的指南更新中已经阐述了持续动脉压监测的重要性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的必要性,对于有条件的医院,此方法对心肺复苏的质量,提高复苏成功率有帮助。
六、根据最新证据,不建议常规使用双重连续除颤。
解读:除颤不是你想除,想除就能除的,多除无益甚至有害。指南建议不要连续除颤,每次除颤还是要有间隔,尤其是2分钟高质量胸外按压。
七、静脉通路是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复苏期间的首选给药通路,如果不能建立静脉通路,也可接受骨髓腔输液。
解读:静脉通路的问题一直都是抢救的关键,当心脏骤停时,尤其是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患者血管塌陷,很难找寻,静脉穿刺很有难度,尽管骨髓腔穿刺在多数医院有所开展,但利用率依然不高,且成本昂贵,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吧。
八、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需要密切注意氧合情况,血压控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评估、目标温度管理以及多模式神经预测。
解读:2019年的指南更新已经肯定了多模式神经检测和温度管理,复苏后病人的生存质量如何,全靠这些检测手段了。但是对于很多基层医院,实施这些技术似乎还很遥远。
九、心脏骤停患者在初次住院后需要经过较长恢复期,因此应正式评估其生理、认知和社会心理需求并给予相应支持。
解读: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患者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身心都有很大的创伤,从关心身体到关心心理,这是指南的进步,也是医学人文应该有的,也应该关注的。
十、复苏后组织非专业施救者、EMS急救人员和医院救护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可能有益于呵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解读:不仅要关心病人,也要关心施救者。因为救人本身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分析总结不应该只是批评和否定,更应该有关心和帮助。
十一、孕妇心脏骤停管理以孕产妇为重点,必要时准备及早实行围死亡期剖宫产,以挽救婴儿生命并提高母体复苏成功率。
解读:关于孕产妇的心肺复苏指南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指导,可能因为样本数据太少,但此次更新,也算填补了一些有疑问的空白点吧,母婴平安,不是不可以做到。
(供稿:内科第二党支部 心脏中心 张钰)